22年前,英达的情景喜剧《新72家房客》播出了。
它是《我爱我家》播出4年后的热剧,故事从北京搬到了上海,从“家里事”变成了石库门的“邻里事”。
邻居,对于90前出生的人来说就是亲人般的存在。
大家生活在一个大院里:买了搬不动的大电器,要叫上别家男人搭把手;大人加班小孩没饭吃,邻居会招呼来自己家蹭饭;红白喜事也是能帮就帮……
▽像素有点渣的《新72家房客》
邻里之情随时光在变淡,我们能不能减缓这改变?
奔着美好初心,城事设计节与上海万科从18年忙到了19年,共同参与设计改造了一栋“新72家房客”。
▽敬老邨7号楼外观照片
01.时代尾巴
保存着19位老人记忆的老房子
敬老邨(音念cun,与“村”同义)7号楼建于1948年,是2018城事设计节的改造项目之一。
它位于上海新华路,曾是国营新裕纺织厂的高级职工宿舍,下面这张照片为1958年纪念干部下乡所摄。
房子被一分为二,各家厨房卫生间集中在北侧,而客厅卧室在南侧,这种过时的生活方式还保留到了现在。
中间是个3层高的窄条天井。
从弄堂的大门到里面,走廊和天台上,老房子的常见问题它都有,比如阴暗潮湿、墙体剥落,杂物也随意堆放。
▽改造前:敬老邨7号楼天井
敬老邨在90年代一度面临拆迁,居民非常不舍,林志芬奶奶作为第一任村长,为此事四处奔走,最终房子得以保留下来。
原本这个小区有10年一次的大修,但2000年以后,因为资金有限,十八年以来都没有再做整修。
这里经不住上海雨季,暴雨天在家都要拿盆接水,人只能睡在沙发上。
▽改造前:敬老邨7号楼的户内
村长这一辈的原居民,有的随子女移居国外,有的去往其它城市,只有19位老人选择留在这里。
19位老人里,15位可以自理,3位要依靠轮椅,还有1位是卧床生活。
糟糕的卫生环境如何改善?老年人生活问题怎样解决?如何给这里增加点时代感?
这些问题我们看在眼里,堵在心头。
▽改造后:敬老邨7号楼
02.老房有喜
建筑师想让设计治愈人心
因为老房子的问题很多,须由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主持设计,所以我们找到张海翱博士。
▽设计师张海翱